科研学术界“帽子”满天飞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
2018-07-12 11:21:54
  • 0
  • 0
  • 20
  • 0


闲散一石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帽子”满天飞,而且整个社会似乎都认为人才等于“帽子”,戴着“帽子”就是人才。于是,项目申报、科研立项、科技评估、项目验收、工资待遇、评先评奖、官员选拔、住房分配、车辆配备等等都是唯“帽子”是从。如果说,如今的科技界、学术界、教育界是一个“帽子”社会,则一点都为过。

    “帽子”成为科研人员、学术人员和高校教师追求的终级目标。35岁之前入“优青”和“青长”、45岁之前入“杰青”和“长江”、50多岁做院士,已成为许多年轻科研人员心照不宣的奋斗目标。不少年轻学者整天忙于各种人才计划的申请、评选,甚至还要拉关系、走门子,其中少不了请客送礼甚至行贿,败坏了科研界、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风气,对科研学术风气的破坏作用非常明显。

    “帽子”成为阻碍科学研究、学术进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绊脚石。科研人员、学术人员和高校教师一心一意追求“帽子”,无助于激励科研创新,反而使科研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研究,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这对学术生态造成了致命伤害。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帽子”,就容易得到更多的“帽子”,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所以大家都在争帽子,而是争着探求科学真理,走向了科研的反面。正是因为抢“帽子”,高校教师都是不务正业,讲台能不上就不上,即使上了讲台也是随意应付,甚至让自己的学生代替授课,这是高等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追逐“帽子”也使一部分青年人才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为了凑论文、拿“帽子”,不做重要的,只做短平快的;不做原创的,只做跟风的。结果是离“帽子”近了,离贡献远了。

    一些人将“帽子”作为人生终极目标在于其背后的巨大利益。“帽子”含金量极高,这是人们趋之若骛的主要原因。每一项“帽子”都与利益挂钩,个人待遇、科研经费、各种荣誉都比他人捷足先登,而且被当作长期荣誉、终身“粮票”。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职务晋升极为困难,可对于戴着“帽子”的科技人员来说则是十分容易,甚至送货上门,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双丰收,尽管他们可能对管理一窍不通。

    “帽子”满天飞的根源在于错误的思想观念和粗暴的评价方式。有人作过统计,全国各类人才计划衍生出来的“帽子”多达上百种。这些“帽子”从何而来?自然是官方制造。应该说,官方制造“帽子”的动机也是好的,让人遗憾的是其基于违反科学规律的工作思路和极为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

    科学研究是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甘愿奉献人们的事业,可是官方却将科学研究当成了可能通过物质刺激加快加速的快餐式的简单工作,于是不断制造各种含金量高的帽子,以物质诱惑的方式让本应该甘于寂寞的科研人员去追名逐利,因而各种人才计划被异化为“头衔”和“荣誉”。既然是“帽子”中自有黄金屋,科技人员自然都去抢“帽子”而不是潜心搞科研。很明显,这是揠苗助长式的人才培养机制,欲速而不达,加剧了浮躁的学术风气,催生了学术圈求名逐利的氛围,为一些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温床。

    如何抢“帽子”?科研人员说了不算,仍然是官方说了算。官方本来与科研人员不仅在时空上离得很远,而且在科研内容的把握上又多是外行。但是,“帽子”给谁不给谁,总得有一个操作办法,于是靠拍脑袋弄出几个硬杆杆,学历、资历、任职单位、论文数量等就当仁不让,这就导致与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让人可笑的是,某个人只要戴上第一项“帽子”,就会源源不断的有新“帽子”,因为旧“帽子”是戴上新“帽子”的条件。这样,选人才就成了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不是看真才实学,而是唯资历、唯学历、唯论文、唯旧“帽子”,于是选人才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对于个人如此,对于单位也是如此。评价一所高校,往往不是看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而是看有多少“帽子”学者,至于教学质量、教学风气则是连边都靠不上。这也是这个社会一直呼吁提高教学质量而始终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许多高校都在想方设法以高薪和动辄千万的经费吸引各种“帽子”人才,哪有精力抓教学,经费更是难以保证教学,因为引进“帽子”人才要花大价钱,其代价往往是一个人顶十个人。一些“帽子”人才看懂了其中的门道,以跳槽为职业,哪里出价高,就往哪里跑,为此频频“转会”,不断抬高自己的身份,从中掘取巨大利益。这些年,“转会”之风已经导致单位之间恶性竞争,也形成了一批“跳槽专职教授”,搞得人才市场混乱不堪。

    综上所述,“帽子”满天飞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其始作俑者在于官方不懂得科研工作规律,用行政思维甚至行政突击思维从外部干预科研工作,使得本来应该甘于寂寞的科研人员不再甘于寂寞,使得本来应该甘于奉献的科研人员不再甘于奉献,使得本来应该追求真理的科研人员不再追求真理。

    解铃还需系铃人,官方应该重新疏理自己的工作思路,对各种人才计划进行认真清理,摈弃行政突击思维,避免揠苗助长的做法,真正做到尊重科学、尊重科研规律。各种人才计划应该回归学术本位,侧重于创造宁静干净的科研环境和公平的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切断“帽子”背后的利益关联,变事先利益引诱为事后奖励科研结果,从而把所有科研人员引导到集中精力搞科研而不是抢“帽子”的轨道上去。对于高校,则应该把所有教师引导到教书育人和为中国培养各项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轨道上,这是千秋大业,切不可再次耽误时间。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